查看原文
其他

到底何为“发热待查”?诊断标准?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在国际上,最早于1907年即出现了发热的相关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间曾有“fever ofunknown origin”、 "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unexplained fever”等不同表述。
 
 
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100例发热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二者于1961年提出FUO的定义。
 
将FUO定义为:
反复发热体温>38.3℃,病程超过3周(包括1周住院时间),经过1周较完备的住院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1961年FUO定义
关键数字
原因
体温≥38.3℃
为了排除在西方相对多见的习惯性体温过高者
病程超过3周
可排除一些短期发热的自限性疾病,如常见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要求至少1周的住院时间
基于当时的临床检验水平,以保证相关检查的完成
 
1961年提出发热待查的定义和分类,并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发热待查概念。


我国最早于1962年,“发热待查”这一概念见诸于文献,笼统指代“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的发热。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少检查所需时间缩短,部分检查在门诊即能完成,Petersdorf本人后来也提出将“1周时间的住院检查”调整为“1周时间的完备的检查(即包括门诊及住院检查)”。

1周时间的住院检查   1周时间的完备的检查(即包括门诊及住院检查)。
 
 
20世纪80年代,“fever ofunknown origin”这一概念进入我国。
1981年,翁心华和徐肇玥教授首次在国内发表文章阐述我国“fever ofunknown origin”的病因分类,并译为“原因不明的发热”。
在国内,这一概念也曾在多篇文章中分别被译为“明原因发热”及“发热待查”。
 


1991年,Durack 和Street提出长期发热的住院患者及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病因分布有所不同,宜单独列出,丰富了发热待查的定义。
 
修改了原有的诊断标准,保留“反复发热体温超过38.3℃,病程超过3周”,将第3条标准修改为“住院检查3d或门诊3次以上仍未明确诊断”。
并将FUO患者按免疫功能不同分为4型;
  • 经典型(同Petersdorf和 Beeson的 1961年标准)

  • 院内获得型

  • 中性粒细胞减少型

  •  HIV相关型


1周时间的完备的检查(即包括门诊及住院检查)  住院检查3d或门诊3次以上仍未明确诊断。
 


这样分型是基于后3种类型较经典型FUO在病种组成上有较显著差异,临床诊断思路也有所不同

同时因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病情急剧恶化的风险更大,许多检查与治疗需更早做出。

此修改标准仍未被广泛认同,很多学者认为由于地区检验水平不同,3d住院时间或3次门诊并不足以完成全部相关检查,而分型依据也未得到充分验证。

此后﹐国际上开始逐渐使用“fever of unknown origin”进行统一描述。
 


1998年我国发热性疾病研讨会上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2至3周,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明诊断者。
此标准被认为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具广泛性,国内部分文献即使用此标准。


随着国际上相关表述的统一, 为规范发热待查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共识也建议统一这一概念的中文表述。
鉴于我国最早使用”发热待查“这一名词进行描述,因此建议统一采用“发热待查”这一命名。
 
建议1:
统一将“fever of unknown origin" 命名为发热待查。
建议2:
将发热待查分为经典型发热待查、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和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4类。
 
 《共识》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将发热待查分为4:

 
经典型发热待查与特殊人群发热待查的比较



1.经典型发热待查

实际是指传统概念的不明原因发热,满足经典型的诊断标准,需要至少3次医院内的病情评估,3次看门诊,或在门诊经过1周的检查而未确诊。
 
具体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在1 d内波动>1.2℃),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
 

FUO时间定义上为3周,主要是为了排除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


系统全面的检查:应至少包括3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且患者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
 
经典型FUO最常见的原因:
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炎性血管疾病。


2.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
 
是指住院至少24 h出现发热而入院前无明显感染迹象的FUO,至少3d未确诊可考虑此诊断。
 
具体定义:患者入院时无发热,入院后发热超过3 d,口腔测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1 d内波动>1.2℃)。

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常见原因:
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肺栓塞
艰难梭菌小肠结肠炎
药物热
在鼻胃插管或鼻气管插管的患者中,鼻窦炎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3.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

是指中性粒细胞数0.5x 10*/L或更少患者的反复发热,3 d后仍未确诊。
 
具体定义: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5X 10^9个/L);发热超过3 d,口腔测体温>38.3℃(或体温1 d内波动>1.2℃);体液标本经培养>48 h后结果显示阴性

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常见原因:
大多数患者发热原因是机会性细菌感染
通常采用广谱抗生素覆盖最可能的致病原
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也必须要考虑
少见的有带状疱疹和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


4. 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
包括HIV感染的门诊患者持续4周的反复发热,或住院的HIV感染患者持续3 d的反复发热;
 
具体定义:确诊HIV感染,住院患者发热超过3 d或门诊患者发热超过3周,口腔测体温> 38.3℃(或体温1 d内波动>1.2℃)。
 
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常见原因:
尽管急性HIV感染是经典型FUO的一个重要原因,但HIV病毒可导致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感染
鸟分支杆菌感染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巨细胞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Petersdorf RG,Beeson PB.Fever of unexplained origin:report on 100 cases.Medicine,1961, 40:1-30.

2.Petersdorf RG.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An old friend revisited. Arch Intern Med,1992,152:21-22.

3.Durack DT, Street AC. Fever of unknown origin-reexamined and redefined. Curr Clin Top Infect Dis,1991,11: 35-51.

4.《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年11月第35卷第11期
5.孟庆义.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 年10月12日
6.时正雨,黄文祥.不明原因发热病因诊断的研究进展.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年2月第31卷第2期

鼓励一下,点个“赞+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